语文通故事创作随笔写作教育心得

王之涣出塞古诗原文最新9篇

时间:2023-06-10 17:12:07 | 来源:语文通

《出塞》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之一。此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虎知道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9篇《王之涣出塞古诗原文》,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一

原文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翻译

古往今来,山河之上不会存在永久的界限。角声中,牧民频繁的在这片土地上来来去去。而这其间触目的荒凉,谁能说的清?唯有西风肆意吹着那苍老的丹枫。这片土地上留下的那些幽怨之情应是无法计数的。金戈铁马之地,却是当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昭君的情有多深,就像深山的夕照,深秋的雨。

注释

①无定据:无定、无准。意谓自古以来,权力纷争不止,江山变化无定。一作“无定数”。

②从前幽怨应无数:一作“幽怨从前何处诉”。

③铁马金戈:谓战争。《旧五代史·李袭吉传》李克用与朱温书云:“岂谓运由奇特,谤起奸邪,毒手尊拳,交相于暮夜;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④青冢:用汉代王昭君出塞之典事。《汉书·匈奴传下》:“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绮,字昭君赐单于。”昭君死后葬于南匈奴之地(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称“青冢”。

赏析

词中有“牧马频来去”、“西风”及“青冢黄昏路”之语,青冢离龙泉关较近,因此可能创作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扈驾至五台山、龙泉关时。

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此时姓觉罗氏,彼时有可能姓叶赫那拉氏,江山的轮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发生逆转的。这句写意气势博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是很执着的,但却没有一个实现的途径,所以他的心头淤积着太多的郁闷。但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出来的,婉约深沉,耐人寻味。

这首词从整体上来说,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畅。面对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写情,又以情带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而上篇写眼前之景,下篇写从前之志,虚实形成对比。就整首词来看,手法娴熟而精到。

《出塞》原文赏析 篇二

原文:

出塞

作者:王昌龄 年代: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原文赏析 篇三

出塞(辞家万里戍)原文

【出塞】

辞家万里戍,关路隔风烟。

赋重无余饷,边荒不种田。

小兵知有死,贪吏尚求钱。

倚赖君王福,何时唱凯还?

诗词赏析:

古代从军是相当苦的,加上有的官吏贪赃和不顾士兵疾苦,经常挨饿想家也较为普遍。此诗讽刺边防士兵与吏官的不合理现象,对明末社会有较深刻的反映。方维仪诗风或细腻,或激昂,或悲楚。她在反映北方战事的《老将行》中写道:“绝漠烽烟起戍楼,?笳吹彻海风秋。关西老将披图看,尚是燕云十六州。”在《从军行》中写道:“玉门关外风雪寒,万里辞家马上看。哪得沙场还醉卧,前军已报破楼兰。”她饱尝人世间生离死别的痛苦,孤独伶仃,身心交瘁。她在一首叙身世的屋言诗中说:“昔闻生离别,不闻死别离。无论生与死,我独身当之。北风吹枯叶,日夜为我悲。上观沧浪天,下无黄口儿。人生不与死,父母泣相持。黄鸟各东西,秋草亦参差。余生何所为?死亦何所辞。日日复如此,我心徒自知。”在历代女作家的诗中,能表现如此博大的忧国忧民思想情怀的作品并不多见,沈德潜评道:“如读杜老伤时之作。闰阁中乃有此人!”( 《明诗别裁集》)这是相当准确的一个辨味,无论就本篇字句的锤炼,语言的精纯,措意的深厚,表情的沉著,言情的顿挫而言,它都神似杜甫的伤时念乱的五律。

《出塞》原文赏析 篇四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 “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评价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表达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五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翻译/译文

扎紧战袍,系上红缨大刀,打马前行,雪夜度过洮水河。旗子高扬,连夜冲入单于帐内,砍杀胡兵,宝刀都残缺破损了。

注释

②临洮(táo):古县名,在今甘肃省岷县,以临洮水得名,在临河沿岸。

③卷(juǎn)旗:指急行军,军旗高高飘扬。

④劫:劫持,冲杀。

⑤斫:读zhuó,砍。缺:破损。

赏析/鉴赏

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不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缺”字韵押得险而有力,得高山危卵之势。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人惊赏不置。“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扛鼎之力。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传神”境界,使全诗神采飞扬。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处处见匠心,在古代战歌中,不失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原文 篇六

秦时明月汉时关③,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④龙城⑤飞将⑥在,不教⑦胡马⑧度阴山⑨。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七

蝶恋花·出塞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译文:古往今来,山河之上不会存在永久的界限。角声中,牧民频繁的在这片土地上来来去去。而这其间触目的荒凉,谁能说的清?唯有西风肆意吹着那苍老的丹枫。这片土地上留下的那些幽怨之情应是无法计数的。金戈铁马之地,却是当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昭君的情有多深,就像深山的夕照,深秋的雨。

注释

①无定据:无定、无准。意谓自古以来,权力纷争不止,江山变化无定。一作“无定数”。

②从前幽怨应无数:一作“幽怨从前何处诉”。

③铁马金戈:谓战争。《旧五代史·李袭吉传》李克用与朱温书云:“岂谓运由奇特,谤起奸邪,毒手尊拳,交相于暮夜;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④青冢:用汉代王昭君出塞之典事。《汉书·匈奴传下》:“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绮,字昭君赐单于。”昭君死后葬于南匈奴之地(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称“青冢”。

赏析

这是一首出塞词。将豪放之情寄寓在婉约之形中,这种风骨,自有词以来,除了李煜、苏轼、辛弃疾之外,也就要数纳兰了。无怪乎王国维先生评价纳兰性德的词是:北宋以来,唯一人尔!

本词首句“今古河山无定据”便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来开篇,一句话便道出了事事变迁,朝代更迭,江山频频易主的必然性和不可抗拒性。纳兰作为贴身一等侍卫,多次扈从康熙帝出外巡访,还曾作为使者巡查过黑龙江流域一带。纳兰的内心实际上是充满了极大的报国之心和远大抱负的,但他又不想通过战争和流血来实现,因此心里又充满了痛苦和迷茫。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八

原文

前出塞九首

唐代:杜甫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译文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悲悲戚戚地离开了家乡,踏上漫长的征路奔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官家限定了到达前线的日期,如果逃亡又难免灾祸。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我们君王的疆土已经辽阔,而开边的战争还是如此繁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只好弃绝父母的养育之恩,忍泣吞声地扛着武器向前跋涉。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出了家门,一天天地走远了;见识已多,不再受同行人的气。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骨肉之恩岂能不顾?无奈身为男儿死活没有定期。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摘掉络头让马疾驰,解下缰绳提在手里。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从万仞高山飞驰而下,俯下身来练习拔取军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蘸着呜咽的陇头水磨砺战刀,水色变红才觉察刀刃割破了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我想不理睬这令人断肠的流水声,怎奈心绪已乱了许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大丈夫立誓以身许国,又何必再心生怨怒?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只要能把自己的画像放在麒麟阁,即便立即战死也是值得。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押送征夫的是你们这些官长,而远戍边疆的我们也都算个人。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不管是生是死我们向前去,用不着你们吹胡子瞪眼睛!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路上遇到一个相识的人,托他捎封信给家中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伤心啊我们双方已是永别了,再也不能相聚一处同受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走了迢迢万里路,终于被领着来到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军中的苦乐多么悬殊,主将对此哪能了解详尽?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隔着河水望见了敌人的骑兵,眨眼间就驰过了几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我现在仅仅是个小卒,何时才能建立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驱马奔驰正逢天降大雪,行军进入一座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沿着危险的山路抱运寒石修筑城垒,冻掉的手指落在厚厚的冰凌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此处距国门已十分谣远,何时才能筑好城垒得以归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头上的暮云悠悠南去,我们眼巴巴地望着却不能攀上它飞回故园。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敌人前来攻打我们的城垒,百里沙场风尘昏暗。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我们挥动宝剑几次出击,就把敌军打得东逃西散。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我活捉了敌人的一个酋长归来,系上他的脖子交给主将。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然后悄悄地站到队列里,初次得胜又何必为自己张扬?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我从军十多年了,难道没有一点点的功劳?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众人争相冒功求赏,我想报功却羞于与他们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争功夺利的事中原也有,何况在这与异族邻壤的边境!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大丈夫应当心怀天下,岂可为个人的困穷而动容!

注释

戚(qī)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戚戚:愁苦貌。因被迫应往,故心怀戚戚。悠悠:犹漫漫,遥远貌。交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是唐王朝防吐蕃处。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yīng)祸罗。

公家:犹官家。有程期,是说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死无时:是说时时都有死的可能,不一定在战场。正因为死活毫无把握,所以也就顾不得什么骨肉之恩,说得极深刻。

走马脱辔(pèi)头,手中挑青丝。

走马:即跑马。辔头,当泛指马的络头。脱是去掉不用。青丝:即马缰。挑是信手的挑着。

捷(jié)下万仞冈,俯身试搴(qiān)旗。

捷下:是飞驰而下。搴:拔取。是说从马上俯下身去练习拨旗。

磨刀呜咽(yè)水,水赤刃伤手。

呜咽水:指陇头水。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轻:是轻忽只当没听见。肠断声指呜咽的水声。

丈夫誓(shì)许国,愤惋复何有!

丈夫:犹言“男儿”、“健儿”或“壮士”,是征夫自谓。誓许国,是说决心把生命献给国家。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shù)亦有身。

送徒有长:是指率领(其实是押解)征夫的头子,刘邦、陈胜都曾做过。远戍:指人说,是征夫自谓。“亦有身”是说我们也有一条命,也是一个人。是反抗和愤恨的话。仇注:“远戍句,此被徒长呵斥而作自怜语。”不对头。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附书:即捎信儿。六亲是父母兄弟妻子。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tiáo)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迢迢:远貌。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shū)忽数百群。

河:即交河。“骑”字照以前的习惯读法,应读作去声,因为这是名词,指骑兵。倏忽:一会儿工夫。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树:立也。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jiāng)。

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第一首“开边一何多”照应。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雨雪:下雪。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指落:手指被冻落。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汉月:指祖国。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lěi),百里风尘昏。

单:音禅。汉时匈奴称其君长曰单于,这里泛指边疆少数民族君长。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四五动:是说没费多大气力。奔:是奔北,即吃了败仗。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yuán)门。

名王:如匈奴的左贤王、右贤王。这里泛指贵人。正是所谓“擒贼先擒王”。辕门:军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能无:犹“岂无”、“宁无”,但含有估计的意味,分寸功,极谦言功小。观从军十年馀,可知“府兵制”这时已完全破坏。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dí)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众人:指一般将士。苟得,指争功贪赏。

赏析

《晋书·乐志》载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种以边塞战斗生活为题材的军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军歌,而是借古题写时事,意在讽刺当时进行的不义战争。

杜甫这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一首叙述自己初别父母被迫远戍的情景。第二首叙说上路之后的情景。离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练习武艺。第三首,诉说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写自己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逼的情景。第五首,自叙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观点。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第八首,征人诉说自己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功劳的态度。第九首,征人自叙他自己从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刻划离别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划以身许国。

这九首连章体的组诗,“借古题写时事,深悉人情,兼明大义”,主题鲜明,内容集中,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首先,这组诗“九首承接只如一首”,前后连贯,结构紧凑,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杜甫的《前出塞》组诗第一首是起,写出门应征,点题“出塞”,引出组诗主旨:“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以之为纲,统摄全篇。以后各首便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顺次写去,循序渐进,层次井然。第九首论功抒志;带有总结的性质,可为结。中间各首在围绕主题展开的同时,每首又各有重点。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写征人的留恋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写征人的以身许国。条理清晰,又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诗人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前后照应,过渡自然。如第二首“骨肉恩岂断”承第一首“弃绝父母恩”;第八首“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呼应第六首“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就使九首如线贯珠,各首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不致分散。浦起龙说:“汉魏以来诗,一题数首,无甚铨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线。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转韵诗读。”足见这种连章体组诗也是杜甫的一大创造。

第二,以点来反映面。整组诗只集中描写了一个征夫的从军过程,但却反映了整个玄宗天宝末年的社会现实:“开边一何多”,这里有连续不断的黩武战争;“单于寇我垒”,也有敌人对唐王朝边境的侵扰。两种战争交替进行,性质是复杂的。诗中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流离失所的沉重灾难,也有封建军队中官兵不公的现实;既有军士对奴役压迫的不满和反抗,也有征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既有征人戍边筑城的艰难困苦,也有士兵们的英勇作战。可谓这一时期的全景纪录。

第三,整组诗都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由征夫直接向读者诉说。这样寓主位于客位,可以畅所欲言地指斥时政。这正是用第一人称的自由方便处。此外,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事,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这就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四,诗人善于抓住人物特征,着重人物的心理刻划,精心塑造了一个来自老百姓的淳厚朴实、勇敢善战的士兵的生动形象。诗人在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或通过人物行动的细节描写以突出他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如第二首写这个征人冒险轻生、拚命练武的行动,就反衬出这个征人内心的苦闷和忧怨;第三首用磨刀伤手而自己不觉来刻划他“心绪乱已久”,内心烦乱不安的矛盾痛苦。这种用人物行动细节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直接说教。或通过比兴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如第七首“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就将自己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迫切心情托之“汉月”,寄之“浮云”,这就使人物复杂抽象的心理变化和感情特征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读者易于了解和接受。此外第八首描写这个征人对敌作战的英勇顽强,第九首写他对功赏的正确态度,虽着墨不多,但都形象逼真,跃然纸上。

解释 篇九

①王昌龄(公元698—约756年),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他的诗有许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②出塞: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塞,指边境上险要的地方。③关:关塞。④但使:只要。⑤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⑥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治卢龙县)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⑦不教:不让,不使。⑧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⑨度阴山:度,越过。阴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9篇《王之涣出塞古诗原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本文地址:王之涣出塞古诗原文最新9篇https://www.ganyrc.com/a/100042.html
  •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下一篇作文: 最新蚂蚁的种类 蚂蚁庄园今日答案通用8篇

    上一篇作文: 在职证明格式范文 在职证明样式【最新4篇】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王之涣出塞古诗原文最新9篇》为语文通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王之涣出塞古诗原文最新9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