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通故事创作随笔写作教育心得

梅兰芳的传奇故事精选6篇

时间:2023-07-15 08:18:28 | 来源:语文通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梅兰芳的传奇故事》,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篇一

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 自己是外名演员而自傲。

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宾朋皆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兰芳到,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老师。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向他致意问安。在座的人见状很惊讶,齐白石深受感动。几天后特向梅兰芳馈赠《雪中送炭图》并题诗道:

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

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梅兰芳不仅拜画家为师,他也拜普通人为师。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人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以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他演戏,请他指正,称他“老师”。

梅兰芳的故事 篇二

梅兰芳的琴师、86岁高龄的姜凤山做客央视,做了一期关于梅兰芳的专题节目,他对梅兰芳的为人和演技赞赏有加。其间,他讲述了一件梅兰芳的往事。那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而且,那个错误已经成为沿用至今的经典。那是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说的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在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她、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心中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

不成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被他这一戳后直接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就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推了他一下。

所以,动作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演得出神入化,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扭转了过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于是,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姜凤山说到这里时,用了一个词:败中取胜。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工作中、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都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则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梅兰芳的故事 篇三

他是卓越的戏曲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青年时代从艺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后来又勇于革新,编演新戏,使京剧在各方面都出现了新面貌。他所创立的“梅派”艺术,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他还是让京剧世界的先行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梅兰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品德,演技精堪,在艺术界和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声望。刻苦学艺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剧的名演员,是演旦角的。父亲梅竹芬也是京剧演员,在梅兰芳四岁那年就去世了。伯父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师和笛师,为京剧、昆曲伴奏,会戏很多。梅兰芳在长辈的熏陶下,从小就喜欢看戏、听戏。

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戏了,学的也是旦角。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说。这就需要刻苦。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多时,他还没有学会。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

梅兰芳脸红了。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一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却要唱二三十遍。渐渐地,他练出了一条又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成名之后,他有一次又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您别这么说。”梅兰芳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您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

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而旦角在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越望越远。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病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光彩照人。

有些人总以为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是天赋条件好,其实应主要归功于他的刻苦学习,努力钻研。

唱红了梅兰芳从十岁起就登台演戏了。十四岁那年,他搭喜连成的戏班,正式参加演出。

“喜连成”后来改名叫“富连成”,是我国最有名的京剧科班,培养了许多京剧名演员,像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等。梅兰芳和这个戏班一起演戏,又学了不少戏,丰富了自己的表演经验。

刚开始演戏,梅兰芳主要是演唱工戏,就是在舞台上以唱为主,像《二进宫》、《三娘教子》、《祭江》、《玉堂春》等。这些戏,只要嗓子好,唱得字正腔圆,都能受欢迎。可是后来,随着清朝,社会进步了,群众对京剧的要求也高了,不再满足只听唱,而要求看那些有内容、有表演的戏。  梅兰芳心想:“看来,只演重唱的青衣戏,不能满足要求了。我要把戏子放宽才好。”

于是,他又向老师们学了不少偏重身段、表情和武工的戏,像《穆柯寨》、《樊江关》、《虹霓关》等,果然受到欢迎。梅兰芳经常观看同行们的演出,从他们身上学习人家的长处,化为自己所有。昆曲,是一种古老又典雅的剧种,具有丰富的表演技巧。梅兰芳就又和前辈艺人学习昆曲,演出《思凡》、《春香闹学》、《游园惊梦》等名剧,这样,他的演技大大提高。

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梅兰芳就在唱红了。后来,他到上海演出,也一炮打响。他那甜润大方的唱腔、俊美的扮相和细致的表演,受到观众的赞扬。本来,京剧的旦角戏不如老生戏“吃香”。旦角演员一般唱不了“大轴”戏,就是每场最后的一出。可自从梅兰芳出现之后,旦角戏能唱大轴了。许多人到戏园子看戏,就是为着他来的。梅兰芳的声望超过了前辈人,连当时的“京剧大王”谭鑫培也说:“如今胡子(老生带胡子)唱不过旦角啦!”

创造“梅派”梅兰芳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功底,把传统剧目演得十分出色,得到了观众的承认。但是他并不满足。

“我们要创新,演新戏。”他说,“我看了新兴的话剧,话剧的剧目很多是反映现实的。我想京剧也可以这样做。”

“对。咱们也编些时装戏演。”大家都赞同。  时装戏,就是描写现实生活的戏。因为演员要穿现实生活中的服装上场,京剧传统的表演方法用不上了,需要用新的方法演。而且在化装、道具上,男演女的困难更大了。梅兰芳知难而进,很快排练出《孽海波澜》、《邓霞姑》、《一缕麻》、《童女斩蛇》等戏,上演了。

“京戏也演时装戏啦!”观众们互相传说着,“演得还真不错。”

梅兰芳为京剧演现代戏开出了一条。他又集中精力编演古装戏。传统京剧在旦角化妆上存在许多问题,因为大都是男扮女,在发式、服装、扮相上缺乏女性特点,而且缺少舞蹈,舞台效果差。梅兰芳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排练了大批新戏。在这些新戏中,他扮演的古代妇女,头饰变了,服装变了,扮相也十分美观。不仅如此,梅兰芳还为许多角色设计了舞蹈。如《天女散花》中的长绸舞,《霸王别姬》中的剑舞,《西施》里的羽舞,《太真》里的盘舞,《嫦娥奔月》里的花镰舞,《廉锦枫》里的刺蚌舞,等等。从此,载歌载舞,声情并茂,绚丽多彩,成了梅兰芳演戏的突出特点。

梅兰芳还努力学习古典文学。他读过曹植的《洛神赋》以后想:“这个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是很有色彩。如果编一出有诗意的歌舞剧演出就好了。”于是,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京剧《洛神》编出来了。舞台上,梅兰芳扮演的洛神,驾着云雾,身披长纱,宛如下凡。在川上相会一场,三层高台上,洛神和众仙女边唱边舞,把观众引入了世界,非常精彩。

梅兰芳的新戏,使京剧舞台焕然一新,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的热烈欢迎。他的名声更大了,因为表演自成一派,被称为“梅派”。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京剧旦角评选。梅兰芳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获前四名。从此,“四大名旦”被人们。

把京剧介绍给世界京剧是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被称为“国剧”。现在,京剧已被世界人民所知晓。而最先把京剧引向世界的就是梅兰芳。

1919年和1924年,梅兰芳两次率剧团到日本演出。日本人过去对中国戏曲不大了解,看了梅兰芳的戏,他们说:“京剧不用布景,但演来有声有色,令人钦佩。梅兰芳的表演也是无与伦比的。”

梅兰芳又决定把京剧向介绍,自费去美国演出。剧团为准备工作花了很多钱。1929年底,剧团就要出发了。不料动身的前两天,从美国打来电报,说美国现在经济危机,市场不景气,演出恐怕观众少,可以推迟。有的朋友对梅兰芳说:“这件事你自己拿主意。如果到美国不上座,你就破产了。”

梅兰芳沉思了一会儿说:“欢送会已经开过,船票已买好,如果又不去,我的声誉必会一落千丈,我也会情绪低落的。”

“那,你的意思是……”

“走,按原计划上船。这是一次冒险,但我必须冒险!”

梅兰芳说完,把电报撕碎扔进壁炉内。他如期在1930年1月到达美国。第一天演出完了,他对在美国的南开中学校长张彭春说:“今天的戏,美国人看懂了吗?”

“看不懂。情节太细了。”

梅兰芳激动地说:“张先生,请你帮我挑选剧目,一定要让美国人看得懂。如果我的演出失败了,中国的文艺也没有光彩呀!”

在张彭春等人帮助下,梅兰芳果断地改换了剧目,又加强了舞台的布置,突出了东方艺术美。结果,他的演出大获成功。美国人评论说:“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原来不理解的,懂了。中国戏是艺术的真实,比生活的真更深刻。”

梅兰芳先后到、纽约、、、演出,还会见了电影大师卓别林。东的两位艺术大师一见面就热情地交谈起来。卓别林说:“早就听到你的名字,今日幸会,想不到你这么年轻。”

“见了你,我简直认不出来。你的翩翩风度和舞台电影上判若两人呢!”梅兰芳说。

1935年,梅兰芳又率团访问了苏联,同样获得成功,有时竟谢幕达十八次之多。他还与着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会了面,交流了各自的艺术。梅兰芳的出国演出,使京剧艺术从此了世界。他自己也成为一位有巨大影响的文化使者。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都把见到梅兰芳,看他的戏当成重要的内容。中国戏园里也出现了外国观众。

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篇四

1920年,著名画家齐白石应邀参加一个活动,因为穿着土气,加之不善言辞,结果无人理睬。这让他很尴尬,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又走不掉。恰在此时,梅兰芳走了进来。

彼时,梅兰芳已是京剧名家,衣着光鲜,捧他的客人极多。但梅兰芳还是在众多宾客里,发现了齐白石。此前他们只是相识,并无深交。但梅兰芳还是很恭敬地走过去,与齐白石寒暄。此举让在座宾客很惊讶,纷纷询问梅兰芳主动招呼的客人是哪位,当得知眼前那位衣着土气之人竟是画家齐白石时,宾客也过来寒暄,这才打破僵局,让齐白石摆脱尴尬。

事后,齐白石很用心地为梅兰芳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题句云:“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后来,梅兰芳想学习画草虫,齐白石欣然收他为徒。

1954年,梅兰芳准备在上海演出,而当时,程砚秋正在上海演出,却因为宣传不到位,票房很惨淡。彼时,梅兰芳与程砚秋是亦师亦友亦对手。如果当时梅兰芳在上海演出,以他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一定会大受欢迎,而本来就票房不佳的程砚秋,想在上海立足就更难了。许多戏迷也期待着两个人唱对台戏,想瞧瞧这两位京剧界顶尖人物,谁胜谁败。

梅兰芳并不知程砚秋票房不佳,到达上海后才知道。他不想看程砚秋的笑话,但是他来上海的消息已经被报纸大肆宣传,而且戏院已经将票售出。就在他为难之时,当时的戏院书记马少波,出面劝说让梅兰芳放弃演出,以免出现“龙争虎斗”的现象。如果放在他人身上,是断不能放弃演出的,那样会被人诟病,但是梅兰芳却以大局为重,很愉快地放弃了在上海的演出,而把机会让给了程砚秋。

后来,梅兰芳的妻子过生日,程砚秋不仅亲自到场祝寿,还送上精致的礼物。

木匠在教徒弟时很少唠叨,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注意,留一道缝隙。”对于木匠来说,做活最讲究的就是疏密有致,黏合贴切,能不能做好手里的木工活,缝隙往往很关键。做人处世和木匠做工是一样的道理,与人相处时,留下一道缝隙,就是给彼此留有余地。

梅兰芳盛名之下,依然谦逊有礼,时时为他人着想,处处宽容与忍让,正是这种为人处世留缝隙的大智慧,才令他事业一路辉煌,且彰显出非凡的人格魅力。

梅兰芳的爱国故事 篇五

梅兰芳是一位有爱国气节的艺术家。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然后又向华北进犯,威胁北平和天津。梅兰芳痛恨敌人,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举家迁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戏。《抗金兵》讲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红玉抵抗金军的故事,《生死恨》是讲在敌人的统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这两出表现爱国思想的新戏一上演,就受到观众喜爱。有一次,梅兰芳连演三场《生死恨》,观众踊跃买票,把票房门窗的玻璃都挤碎了。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发动七七事变后,又进攻上海,不久就占领了这座大城市。日本人知道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托人要求他在电台播音,为他们的侵略服务。梅兰芳巧妙地说:“我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巡回演出了,不能做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结束后,就留在了香港。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他决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里练唱昆曲。1941年底,日军攻占了香港。他们知道梅兰芳正在香港,就到处找他。梅兰芳心想:“躲是没地方躲了,可我绝不为日本人唱戏!”

这一天,清晨洗脸时,梅兰芳第一次打破惯例,没有刮胡子。儿子见了很奇怪。

“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胡子吗?今天怎么不刮了?”

“我留了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去演戏吗?”梅兰芳说。一天上午,日军司令酒井派把梅兰芳接去。一见面,他就假热情地说:“我过去看过您的戏,您还认识我吗?怎么,您留起小胡子了?像您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大艺术家,怎么能刚步入中年就退出舞台呢?”

梅兰芳坦然地说:“我已经快五十岁了。一个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都不行了,已经失去了上台的资格。”

后来,梅兰芳又回到上海,靠画画卖钱养活家人和与他一起演出过的朋友。上海日伪政权多次请他出演,都被他拒绝了。他说:“一个人活到一百岁也总是要死的,饿死就饿死,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次,日军庆祝“大东亚圣战”一周年,派人让梅兰芳出演,还说如果不演,就要军法从事。梅兰芳事先得到消息,一连打了三次伤寒预防针。平时,他只要一打预防针就发烧,这次果然又高烧不止。日军军医来检查,一看梅兰芳烧得迷迷糊糊,只好走了。

1945年8月15日,传来了日寇投降的消息。梅兰芳高兴地流下了眼泪,笑着对夫人说:“天亮了,这群日本强盗可真完蛋了!”

这天,几位朋友兴高采烈地来到梅家道喜。只见梅兰芳身穿新衣,精神焕发,手里的一把纸扇遮住了半个脸。

“梅先生,您一定剃了胡子,对吧?”

梅兰芳笑着把扇子一撤,露出了刮了胡子的面孔,说:“抗战胜利了,我就要重返舞台了!”

不久,梅兰芳就在上海演出了,观众场场爆满。他们说:“我们就是要看看八年不给日本鬼子唱戏,如今刮了胡子的`梅兰芳!”

心里装着观众梅兰芳是表演大师,但他从不对观众摆架子,对同行也谦虚礼让,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戏德。

过去,演员唱一场戏给一份钱,有病可以请假,遇到天气不好还可以“回戏”(即临时宣布停演)。可梅兰芳尽量克服困难,处处替观众着想。他说:“观众事先不知道回戏,顶风冒雪从老远赶来听戏,让人家白跑一趟,太不应该了。”

有一次,他嗓子哑了,可第二天要演一出唱工极重的戏。这可怎么办呢?那天,他很早就来到舞台,每隔半小时就喷一次药,嗓子却一点不见好转。大家很着急,有人提出回戏,可梅兰芳知道剧场里已坐满了观众,怎能让他们扫兴而归呢?他没有同意,强打着精神化妆,大家都很替他担心。

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篇六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酷爱花卉,院子里养了很多花,有雪里红梅、傲霜秋菊、花王牡丹、花相芍药等传统名花,还有牵牛花等柔弱的花。为了让花开得更大更艳丽,梅兰芳专门买了很多书籍,苦心研究,终于换来了百花竞放、芳香馥郁的景象。

随着梅兰芳养花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人也对院子里的名花觊觎起来,时不时会有几盆花莫名地丢失。接二连三地丢过几次花后,梅兰芳便细细观察起来。后来,他在院子的后墙发现了几个脚印,偷花人正是从此处越墙而入。

梅兰芳的朋友知道后提议:“可以把后墙加高,再往墙头撒点碎玻璃,这样就能杜绝丢花的现象了。”梅兰芳听完并没有说话,只是在院子外面转了一圈,然后便吩咐手下去请泥瓦匠并购买石料。

就在朋友忙着参考加几层砖,用多少料时,梅兰芳却带着泥瓦匠走到了后墙外面的土路上。“你要修路?”朋友难以置信地问。“是呀,你看这条路坑坑洼洼,要是人从墙上跳下来很容易崴到脚的。”梅兰芳忧心忡忡地说,“还有这个水坑,积水太深了,很危险,一定要填上。”朋友疑惑地问:“难道你不痛恨那些偷花者吗?”梅兰芳微微一笑,平静地说:“说实话,看到精心培育的花儿被偷,我也很生气。但是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因此而崴了脚,或者掉进水坑,他们也是人,有平安生存的权利呀。”听了梅兰芳的话,朋友低下了头,对他更加敬重起来。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我们也常常说,得饶人处且饶人。而梅兰芳的行为却远远超出了“宽容”的境界,他给予对方的更是一种悲悯的大情怀,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恰似一条清亮的河流,澄清着沿路的风尘,不仅能够净化人的身体,更能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内容就是虎知道为您提供的6篇《梅兰芳的传奇故事》,能够帮助到您,是虎知道最开心的事情。

本文地址:梅兰芳的传奇故事精选6篇https://www.ganyrc.com/a/104664.html
  •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下一篇作文: 安全生产信息通报【精选4篇】

    上一篇作文: 困难群众走访慰问简报优秀5篇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梅兰芳的传奇故事精选6篇》为语文通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梅兰芳的传奇故事精选6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