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通故事创作随笔写作教育心得

《小石潭记》原文欣赏【通用5篇】

时间:2023-04-06 16:53:06 | 来源:语文通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虎知道为您带来了5篇《《小石潭记》原文欣赏》,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篇一

词句注释:

1、 从:自,由 。

2、 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3、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4、 行:走。

5、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6、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7、 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8、 伐:砍伐。

9、 取:这里指开辟。

10、 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

11、 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澈。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凉。

12、 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

13、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近,靠近。 岸,岸边。卷,弯曲。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14、 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悬崖。

15、 翠蔓:翠绿的藤蔓。

16、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17、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8、 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

19、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一作“彻”。

20、 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21、 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22、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23、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24、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25、 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26、 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

27、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

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

28、 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9、 龚古:作者的朋友。

30、 宗玄:作者的堂弟。

31、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

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小生,年轻人。

翻译: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词类活用 篇二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澈:形容词作动词,照到。

5、俶尔远逝。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寒冷。

10、如鸣珮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作为随从。从,跟从。

13、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14、近岸。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小石潭记》阅读试题及答案 篇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乃记之而去。

【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 ②箭:小竹。 ③庥:同“休”,休息。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4分)

(1) 民桥其上 ( ) (2 )逾石而往有石泓 ( )

(3)北堕小谭 ( ) (4)心乐之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2分)

(2) 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2分)

【小题3】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简要概括。(4分)

【小题4】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心情分别是怎样的?为何有这样的变化?(4分)

答案

【小题1】(1)桥: 建桥、架桥。(2)逾:过、越过。(3)堕:落入。(4)乐:以……为乐

【小题1】(1)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2分)

(2)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2分)

【小题1】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乙文:清澈透明,水声悦耳。

【小题1】先“乐”后“忧”(2分)。作者被贬谪后心情抑郁,因而寄情山水寻得欢乐。但这种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流露出来。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桥”在此为“动词”,意思为“建桥”。(2)“逾”根据语境,意思为“超过”。(3)“堕”根据语境意思为“落入”。(4)“乐”在此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为“以----为乐”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时,注意“巅是山顶的意思,韵是像----音乐的意思,动是回荡的意思”,翻译时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完整性、流畅性。翻译(2)时,注意“蒙是覆盖的意思,络是缠绕的意思,缀是连接的意思,参差是长短不齐的意思,披拂是随风而动的意思”,翻译时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完整性、流畅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甲文中“其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小”体现出水具有“清澈幽深、鸣声多变”的特点。乙文中“如鸣佩环,水尤清冽”体现出水具有“清澈透明、水声悦耳”的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的内容,关键在于读懂文章的内容,然后根据文章的意思,分析出甲乙两段水的特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作者柳宗元被贬永州,心情郁闷,因而把心情寄托于山水之情,但快乐的心情只是暂时的。所以分析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小石潭凄清的环境”来分析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的能力。

点评: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原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之上,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当时的生活处境来分析即可。

小石潭记 篇四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 篇五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2)以其境过清()(3)不可久居()

每个1分。(1)可:大约(表示估计数)(2)清:凄清、冷清(3)居:留、停留】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

(1)(2分)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关注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每对一处给1分,最多给2分。

(2)(2分)(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关注点:“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每对一处给1分,最多给2分。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潭中气氛——小潭源流”“景随情迁”不对。】

翻译: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5篇《《小石潭记》原文欣赏》,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本文地址:《小石潭记》原文欣赏【通用5篇】https://www.ganyrc.com/a/85722.html
  •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下一篇作文: 创业经验材料【优秀7篇】

    上一篇作文: 个人自我剖析检查材料【优秀3篇】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小石潭记》原文欣赏【通用5篇】》为语文通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小石潭记》原文欣赏【通用5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