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通故事创作随笔写作教育心得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参考题目7篇

时间:2023-04-19 16:52:32 | 来源:语文通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7篇《美术教育专业论文参考题目》,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参考题目 篇一

一、 浅谈中国画的气韵生动

二、试谈当代油画的写意特征

三、浅谈自然色彩写生

四、浅谈中国古代人物画——敦煌壁画“飞天”

五、水墨画的美学特色

六、中国水墨画的现状与出路

七、浅谈中国人物画

八、浅谈对山水画的认识

九、浅谈中国画“线”的艺术

十、面对未来的中国水墨画

十一、浅谈色彩写生

十二、中西绘画色彩比较

十三、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

十四、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

十五、浅淡“书画同源”

十六、浅谈中国画的空白

十七、头像素描学习的要求是什么

十八、简论中国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十九、浅谈文人画对中国画之影响

二十、中国画贵在创作

二十一、谈徐渭的杂花图卷

二十二、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美术

二十三、线描艺术的魅力

二十四、传统水墨与都市水墨

二十五、浅论山水画写石方法

二十六、论"线"在素描绘画中的作用

二十七、浅谈中国画空间的创新

二十八、论白描仕女画

二十九、谈中国画的现状和出路

三十、浅谈国画百年之变迁

三十一、浅谈色彩与人的心理

三十二、论白描

三十三、笔精墨妙与意趣心契

三十四、浅谈基督教对米勒的影响

三十五、古代书法论所涉“道”“理”“法”三者关系

三十六、论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三十七、“线条、色彩、构图”——绘画美的本质

三十八、散谈中国画的特点----作为阅读符号的中国画

三十九、线——造型艺术的独特语言

四十、谈临摹

四十一、对中国水墨画传统技法的几点认识

四十二、油画之我见

四十三、浅谈美术的功利价值早于审美价值

四十四、浅谈√虎知道★www.huzhidao.com√中国山水画

四十五、浅谈中国画的”形“与”神”

四十六、浅谈素描创新——造型、审美、感知能力

四十七、略论中国画的构图

四十八、浅谈写意花鸟的赋彩

四十九、如何看待“笔墨等于零”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篇二

[1]杨虹菲.浅析大学美术教育素描基础课的教改新模式[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124.

[2]范军.大学美术在数字媒体时代下的教改思考[J].美与时代(中),2016(8):83-84.

[3]钟俊韬.对高校美术基础教学的分析与思考———以素描教学为例[J].大舞台,2013,No.306(11):143-144.

[4]李婧.浅谈大学美术教育素描基础课教改的新模式[J].通俗歌曲,2014(8):154.

美术教育学论文 篇三

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油油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感到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只会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Code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在欣赏教学的不同组织形式中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

就是围绕某个欣赏课题进行整堂欣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如小学美术第11册第1课《中国古代建筑欣赏》就是关于“官殿、宗教建筑、园林”的整堂专题欣赏课,还有《中国画》、《外国儿童美术作品欣赏》等等。

在美术专题欣赏课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可想而知,学习效率很低。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

(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

(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

(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

(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2、随堂欣赏课。

随堂欣赏课是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的欣赏,也就是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有关大师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学生掌握某种美术技能,出示一些合理范画,也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如在湘版教材第三册《巧妙的组合》一课中,有的学生让为西班牙画家米罗这幅《太阳、人和鸟》不好看,什么都不像,有的学生认为好看。这时,教师不用评论学生的审美水平低或高,对或错,只要当好中间人,让学生去争论。在争论中逐渐加深对抽象画的认识,接受大小不等的几何色块组成的画面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反之,教师如果认为学生不该对大师的画质疑,批评学生欣赏水平低下,学生的积极性遭到打击,容易与教师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再讲几何色块组合画面时要注意的地方时,只能是教师一个人的一厢情愿了。

3、现场欣赏

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

农村学校的儿童,外出参观的机会较少,可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提供现场欣赏的机会。比如我们上浙美版一册《各种各样的树》这一课时,就可以带学生到校园里走一圈,欣赏一下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树,加强他们的直观认识。学校里就有那么多不同的树,何况大自然呢。既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又有利于之后的绘画教学。

另外,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

(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

(2)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这样,学生就不会对欣赏作品产生距离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赏的兴趣也就又提上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了,还怕学不好吗?

浅议如何评价幼儿美术作品 篇四

对幼儿绘画作品欣赏、评价,对于教师来讲是对幼儿绘画作品进行分析讲解和提出看法的一种美术教学方法,它既是对本次作业的总结,又是对下次作业的指导。

美术教育学论文 篇五

艺术与艺术教育都是人类社会逐渐进步中发展起来的,是我们人类特有的文化形式。艺术的本质应该是发现美创造美,如果脱离了美就可以说与艺术相背离。美术是通过实践而产生的视觉艺术创作,在构图布局、色彩搭配、整体的和谐等多方面,都给人们以精神上的快乐、理智上的满足和视觉上的舒适。在美术作品的熏染下,人们陶冶了情操,升华了灵魂,感受到了美究竟是什么。一直以来,认识、教育、审美三者在美术的教育活动中是相互影响与作用的。综合版画是绘画的一种,也是多年来版画新发展出的一个重要的门类。它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通过综合版机器印刷出来的图画作品。随着国外艺术思想与观念、先进的绘制技能技巧、制作工艺的引入,综合版画艺术得到了大力发展推进。从平、凸、凹、孔四大印刷方式版种的建立健全到今日各个版种混合并用,从最原始版画单色的木刻到目前综合材料的运用,加之版画本身所具有的试验性、复数性与交流的便利性,这些都使其被广大艺术爱好者们所接受。沿海一些城市学校已经把综合版画教学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绘画和手工实践的综合运用,对培养与提升同学们的实践创新能力相当重要。因为综合版画不仅包括绘画技能技巧上的应用,还需要熟悉各种材料包括雕刻、化学、物理与印刷的材料特性。其制作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眼、脑、手协调能力。

中国版画历史渊源虽已有上千年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版画艺术创作却始于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木刻当时受柯勒惠支、麦绥莱勒等世界著名版画家创作思想与风格的影响。版画创作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上都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即重在对社会现状的写照。在作品中往往表现的是深刻的对社会与人性情感的反思和对广大劳动者们的无限同情。综合版画的创作过程,首当其冲考虑的是作者构思的新异性,然后再进行草图的创作,与版面的制作,直至最后进行印版完成。版画的教育功能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是不尽相同的,如国画、壁画与音乐等。制作版画过程中的每一步骤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非常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中开设的综合版画课程,比如木材与纸的混合材料版画,在表现上就有着可变化的布局、创意性造型手段、质感细腻的印痕等艺术特色,和少年儿童们率真活泼的性格相符合。可以说,综合版画以纯朴、童趣、可爱而又富于激情的视觉艺术语言,反映出孩子的内心。版画教学非常容易唤起学生们绘画的灵感,发挥他们的个性,让其大胆构思,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动手实践能力;且版画课程实践更能满足学生们好奇的心理,还能锻炼他们擅长边动手边动脑的能力。十分有利于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的版画教育发展有着不平衡的特点。在新课标的大力倡导下,版画课已经成为了很多城市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有些发达地区已经开始积极推进版画教育的发展,还经常组织学生们进行版画作品的展览与交流等教学成果汇报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教学硕果。然而,有部分家长对版画所带来的诸多好处知之甚少,繁复的制作程序使得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不高、任课者的相关专业知识不够为部分学校综合版画教育的推进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限制,最终难以达到课程所预期的效果。

综合版画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需要一定的策略首先,应当因地制宜,注意材料准备的多样性、灵活性与方便性。准备材料困难是难以推进版画教学的原因之一。教学中版画机可以购置小型的,价格低廉又很实用。油墨、木蘑菇、滚筒与手工纸等材料往往比较稀缺,这时就可以采用性能相似的东西予以替代,有些材料实在难以配备齐全,教师可以自制或厂里定制等,总之务必要克服重重困难。例如印画或修画时使用的木蘑菇就可以用大金属勺子予以代替,纸张方面可以用国画多层夹宣纸或铜版纸代替,印出的作品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在教学中,还必须做到因材施教,突出版画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教师应重视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活动,力图让所教授的内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求。对低年级学生还要重视教学形式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通过课堂活动都得到原有学习层次上的提升;如果教学时“一锅煮、一刀切”不加以区分对待,极有可能造成低年级学生产生理解障碍,丧失学习兴趣。让各年级学生都能够认识与读懂版画,喜欢去制作版画或制作自己喜欢的版画,鼓励其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用综合版画语言加以创造性表现,同时,教师在综合版画课堂中重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充分意识到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这些因素对于综合版画的开展与大力推进是十分有益的。有些学生很喜欢看宫崎骏的动画片,就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心仪的动漫形象以综合版画的形式加以表现出来。经过装裱后还可以举办课程作品展览,让同学们在欣赏展览时能进一步认识版画在审美意义上的独特体现。笔者通过对综合版画的介绍,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综合版画这门课程在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现状的分析和美术基础教育实践中策略的应用方面进行了全面研究分析后认:综合版画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整体而言已有了不错的成果,只要教学方法合理,义务教育阶段版画课程的教学终将在日后结出累累硕果。

当代版画艺术蓬勃发展,版画艺术家与艺术教育家们都在为了将版画艺术基础化普及化,做着不懈的努力无论是在作品创作观念上还是技法的完善上,甚至于是在国内外市场上,以及版画、艺术、设计与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上这些教育家们都在全方位地进行着努力,让师生们迈开双腿,振奋精神,放开视野,去迎接中国现代艺术事业新的艺术高峰!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篇六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王瑞成、宋清秀。中国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8]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_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9]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0]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11]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

[13]顾丞锋。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6]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8]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9]邓福兴。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0]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实施 篇七

美术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维度品质上,更重要的是,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创新能力的养成、创新人格的培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目前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模式僵化、技能至上、唯教师倾向等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绑架”了学生的思维,严重背离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标。

创新教育必须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换句话说,教育的创新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过程。

因此,要想给美术教学“松绑”,成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园地,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实施将成为必由之路。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是针对美术教学模式僵化的弊端,以创新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质为目标,关注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知识的主动建构、关注学生差异,以达到建构开放多元的美术教学模式的目的。

一、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价值所在

(一)美术课堂教学变革趋势

一方面,美术教育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有所弱化。

主要体现在课时安排较少、对美术课堂教学不重视,甚至还时常出现美术课堂被占用的现象,美术教学呈现出“边缘化”的态势。

另一方面,传统美术教育的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美术技能的“接收器”,逐渐对美术课堂产生 “怠慢”情绪。

来自学校以及美术课堂教学自身局限性的双重压力呼唤美术教学模式的变革。

美术教学与创新有着天然的联系,美术教学不仅是美术技能训练的体力劳动,更是培养学生联想、想象、手脑协作等创新能力的脑力活动。

(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行之有效的途径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教育对人的培养是通过教育本身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实现对人的创造性培养,进而创造社会,推进社会发展。

换句话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带动社会的创新发展。

创新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表现,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体现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的过程。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已然成为学生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必备素质。

虽然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挖掘创新潜能的能力,借助外力的刺激以及他人的引导是激发创新潜能的重要途径。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教师这一关键人物,启发诱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借助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多元的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成为激发学生创新素质的“药引”。

(三)实现学校创新性变革的重要环节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赋予学校变革的重要课题,学校要想担起创新性变革这一重责,仅从制度更新、领导能力提升、组织机构改组等外部因素变革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创新性变革的关键环节在于课堂教学的创新。

以往的课堂教学变革中,美术课堂教学通常被遗忘。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美”,还可以让学生在创新的美術课堂教学环境中“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只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与创新相关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大胆革新,同样可以带动学校整体的创新性变革。

二、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教学模式的系统要素说认为,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不仅是一种结构或流程,完整的教学模式至少包括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辅助条件、评价标准五个要素。

(一)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是以教育创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进行建构。

“每个模式都有一个内在的理论基础。

换言之,它们的创造者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说明我们为什么期望它们实现预期目标的原则。

”第一,创新理论在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依据创新性教学理论,在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中,首先,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都具有创新的品质。

其次,教师应“信奉”美术教学过程具有创造性,将自身的创新意识带进课堂,进行美术教学方式、教学技巧的创新,以课堂的创新引领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一定调控能力、创新能力,对美术创新性教学计划实施过程的“不适”进行不断地“修正”。

第二,多元智能理论在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教师在创新性美术教学模式中要注意:首先,不以技能定高低,论成败。

美术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维的过程性评价,避免“一刀切”的技能终结性评价。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有“存异性”意识。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间的智能存在普遍差异,应该容许和鼓励差异的`存在。

最后,利用综合教学,引导学生自我智能优势的发掘。

综合利用音乐、数学、语文等多学科的知识与美术教学融合;综合开发学生的观察力、审美力、逻辑思维能力、音感以及语言发展能力,为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多维的智能准备。

第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美术创新性教学中的体现如下:首先,学生课堂“主人翁”地位的确立。

学生对知识建构的过程本身就是探究的过程,只有通过探究精神的培养才能养成创新的精神。

其次,创新性情境教学活动的设立。

创新性情境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和课外教学活动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音频、视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全面刺激学生的感官。

创新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体验,只有带着学生“走出去”,学生才能找到创新的源泉。

课外情境教学活动的创设重点在于课外教学活动地点的选取。

(二)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为3×3,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有机融合,其具体内容如右表。

(三)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包括三大环节九个步骤,三大环节是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和课后提升阶段,九个步骤会在下文中逐一阐述。

三大环节紧密相连,九大步骤环环相扣。

课前阶段,通过挖掘美术教材中能带动学生创新的知识点,进行创新教学设计。

课中实施阶段,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进行“适应”“同化”,让学生主动探究,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和创新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经验总结。

课后阶段,即是理论知识实践化的关键时期,鼓励学生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加强知识的内化和创新意识的提升。

下图是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中三大环节和九大步骤结构图。

(四)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支持条件

第一,美术创新性教学的教师支持条件。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对教师个人能力的要求较高。

首先,美术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

转变“教技能、教基础”的教学观念,以“教创新、创新教”为立足点,充分挖掘学生创新能力。

其次,美术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学知识,在充分认识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拔高”。

再次,与学生对话交流,弱化教师的权威形象。

教师要靠近学生,在交流与对话中引导学生树立质疑精神、批判精神,让学生敢于向教师“发难”。

最后,教师要能容得下学生差异。

对于学生创作的画作或手工作品,教师不应将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中,对于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的不同声音亦应给予相应的尊重。

第二,美术创新性教学的课堂教学环境支持条件。

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的物理环境、教学的心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教学的物理环境是指真实存在、人眼可见的物品,其中包括:黑板、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桌、教学模具等。

这些物品的放置空间、设计结构等条件都对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教授人物肖像绘画时,人物石膏模型的摆放就应该是可移动的,并且允许学生走近模型。

这种教学过程中的“可移动”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亦能产生不同观察角度的作品,提升学生创作的空间。

教学的心理环境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产生的愉悦、放松、安全等积极的心理影响,刺激思维的活跃。

例如,在美术欣赏课时,教师可以挑选适合本节课主题的音乐,让学生在声和美的感受中进行欣赏和联想。

教学的人文环境是指在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关注师生的平等、对话、理解。

第三,美术创新性教学的学校支持条件。

学校对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支持在物质建设层面上表现为学校要给美术课堂配备相应的教具、教学媒体、配置专门的“美术创新实验室”。

专业、齐全的教学硬件是美术课堂创新的基础,避免“巧妇无米”的尴尬。

学校对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支持在制度建设层面上表现为:首先,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美术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教师只有不断通过培训学习才能不断地充电,为课堂教学的创新储备能量。

其次,学校要引导和鼓励美术教师做课堂变革。

课堂的变革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础,美术教育作为学校重要的课堂教学部分,理应与语、数、外等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学校对美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支持条件在文化建设层面上体现在学校应树立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将创新性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让创新的精神弥漫在校园内,与美术课堂创新性教学相得益彰。

(五)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

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是以学生创新性素质发展为起点的评价标准,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标准和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标准。

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标准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首先,学生自我评价可通过建立“画家日记”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将美术资料的收集、美术作业的创意构想、创新性美术作业等一一记录在日记里。

还可以通过画家成长记录袋、美术创意展览会等多样的自我评价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有效提升创新的自主性,增进学生在美术创作中的自信。

其次,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可以通过建立“创意美编”“美编记者”等形式来收集同学间认为有创意、创新的作品进行汇编,并对认为最有创意的同学进行采访,请教创意的来源、技巧和知识等。

同辈群体间的评价更能以相近的认知水平来审视学生的作品,避免教师以自我的“视界”否定的学生创新。

最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通过问卷进行统一评价,也可以通过教师评价手册来实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使美术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不断对教学做出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调整和自我反思,提升美术教学的水平。

以教师为主体评价标准分为教师的自我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首先,教师的自我评价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为出发点。

美术教师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反思教学准备阶段、教学过程中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之处。

反思自我是否限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否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磨练学生的创新品格。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则要求教师更加注重美术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在美术作业评价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探究态度、创新性的学习能力、合作性的学习意识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肯定为主,鼓励学生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获得创新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7篇《美术教育专业论文参考题目》,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虎知道的价值所在。

本文地址:美术教育专业论文参考题目7篇https://www.ganyrc.com/a/88630.html
  •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下一篇作文: 论文致谢【最新8篇】

    上一篇作文: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优秀5篇】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美术教育专业论文参考题目7篇》为语文通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美术教育专业论文参考题目7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