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通故事创作随笔写作教育心得

徐志摩的性格(优秀7篇)

时间:2023-06-09 16:59:20 | 来源:语文通

徐志摩,现代新月派诗人。在如今,他的名字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文坛一位知名学诗人的名字,而是一个符号,一个时代文明的符号。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10首徐志摩的诗歌欣赏大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7篇《徐志摩的性格》,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生平经历 篇一

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并在校刊《友声》上发表文章,介绍自然科学知识,提倡用小说改良社会。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学习银行学。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 任北京大学教授,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和胡适、闻一多等人创立“新月书店”、创办《新月》杂志。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山东女子学院东),故飞机失事,因而遇难。更为巧合的是,失事飞机叫“济南号”。蔡元培为其写挽联: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徐志摩的故事 篇二

张幼仪: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同时又是徐志摩的父亲、徐氏家族大家长徐申如疼爱的儿媳兼养女。古往今来,婚姻状况差得过张幼仪的女子恐怕也没几个。

梁实秋曾描写徐志摩:“他饮酒,酒量不洪适可而止;他豁拳,出手敏捷而不咄咄逼人;他偶尔打麻将,出牌不假思索,挥洒自如,谈笑自若;他喜欢戏谑,从不出口伤人;他饮宴应酬,从不冷落任谁一个。”

但是,随和潇洒的诗人对待自己不爱的结发妻子,冷漠残酷极了。

嫁给一个满身恶习、拳脚相加的无赖,算不算坏婚姻?充其量是遇人不淑吧,坏在明处的人伤得了皮肉伤不了心。

但他不同,对别人是谦谦君子,唯独对她,那种冷酷到骨子里的残忍不仅让人心碎,更是对自身价值的极度怀疑与全盘否定:自己果真如此不堪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吗?自己没有别的出路吗?

1)小脚与西服不搭调

张幼仪3岁那年,母亲曾给她缠足,到了第四天早晨,再也忍受不了妹妹尖叫声的二哥张君劢出面阻止。就这样,她成了张家第一个天足女子。但是,在徐志摩眼里,仅仅拥有天足,并不等同于新女性,“对于我丈夫来说,我两只脚可以说是缠过的,因为他认为我思想守旧,又没有读过什么书”。

在嫁入徐家几年之后,张幼仪从仆人口中得知,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就嘴角向下一撇,充满鄙夷地说了一句:“乡下土包子!”

1917年,经过张君劢、蒋百里等人的引荐,徐申如以1000块大洋的代价,让徐志摩拜在梁启超门下,成为入室弟子。1918年,张幼仪生了儿子阿欢,即徐积锴,这个徐家长子长孙的诞生,标志着徐志摩已经为家族初步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在恩师梁启超的建议下,他于1918年8月前往美国,自费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克拉克大学历史系学习。

从结婚到出国留学,他和张幼仪结婚将近3年,相处的时间加起来却只有4个月左右。用张幼仪的话说,“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我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1920年9月,徐志摩离开美国前往英国,于同年10月进入伦敦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一口气注册了6门课的徐志摩,随后却陷入对16岁少女林徽因如痴如醉的追求中。

1921年春天,张幼仪来看徐志摩。当她乘着船满怀希望地到达法国马赛港时,一眼从人群中认出穿着黑色大衣、脖子上围着一条白丝巾的徐志摩。“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因为他是那堆接船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张幼仪的心立刻凉了一大截。

张幼仪初到欧洲,和徐志摩在伦敦住了一段时间。徐志摩由于荒废学业和兴趣转移,在英国朋友狄更生的帮助下,从伦敦大学转到康桥(近建桥)大学,夫妻二人因此搬到离大学6英里的小镇沙士顿。

张幼仪本以为自己出国后可以重拾因结婚生子而中断的学业,没想到却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家庭主妇,买东西、洗衣服、打扫房间、准备一日三餐。挥霍无度的徐志摩,只从徐申如寄来的支票中拿出很少一部分,交给她维持家用。

1921年9月的一天早晨,徐志摩告诉张幼仪,他的一位女朋友当天来访。张幼仪误以为是徐志摩喜欢上的人,事实上那个女孩是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毕业、即将回国的27岁的袁昌英。

在张幼仪的记忆里,袁昌英头发剪得短短的,擦着暗红色的口红,穿着一套毛料海军裙装,在穿着丝袜的两条腿下,竟是一双穿着绣花鞋的小脚。徐志摩把袁昌英送走后,张幼仪评价说:“呃,她看起来很好,可是小脚和西服不搭调。”徐志摩身子一转,失态地尖叫道:“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

一周后,徐志摩突然从家中消失,留下怀孕的妻子独守空房。两人的婚姻生活至此走到尽头,张幼仪觉得自己像是一把被遗弃的“秋天的扇子”。

看着他避之唯恐不及地逃离,你会以为她是多么不堪的女子,可是,恰恰相反,在这段婚姻中,他才是真正高攀的那个。

她家世显赫,兄弟姐妹十二人。二哥张嘉森在日本留学时与梁启超结为挚友,回国后担任《时事新报》总编,还是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四哥张公权二十八岁即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是上海金融界的实力派。

为了让她嫁得风光体面,在夫家获得足够的地位与重视,她的娘家人用心良苦,特地派人去欧洲采办嫁妆,陪嫁丰厚得令人咋舌,光是家具就多到连一节火车车厢都塞不下,是她神通广大的六哥安排驳船从上海送到海宁硖石。

至于他,不过是硖石首富徐申如的儿子,想拜梁启超为师,还要通过显贵的大舅子牵线搭桥。

可惜,所有的努力都无法让他爱她,哪怕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点点。

一天早晨,徐志摩的朋友黄子美前来敲门,说是带来徐志摩的口信。黄子美问道:“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徐志摩给出的离婚理由是:“小脚与西服不搭调。”黄子美离开后,张幼仪向正在巴黎访学的二哥张君劢求助。张君劢在回信中劈头第一句却是:“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然后告诉妹妹:“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

张幼仪到法国后,被学业繁忙的张君劢安排到乡下朋友家里。那一段时间,张幼仪反躬自省,发觉自己的很多行为表现,的确和缠过脚的旧式女子没有两样。“经过沙士顿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领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能回徐家。我下定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

怀孕8个月的时候,张幼仪随七弟张景秋前往德国。1922年2月24日,她刚生下二儿子彼得,徐志摩托人送来的离婚书信就到了。在张幼仪的一再坚持下,她和徐志摩见了面,在场的还有徐志摩的同学金岳霖、吴经熊等人。徐志摩拒绝张幼仪先征求父母意见再谈离婚的请求:“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直到此刻,张幼仪才知道徐志摩爱的是林徽因。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后,张幼仪以在新婚之夜没能用上的坦荡目光正视着徐志摩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徐志摩欢天喜地地向张幼仪道谢,并提出要去看看刚出生的孩子。他在医院育婴房的玻璃窗外看得神魂颠倒,但“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这个孩子,要怎么活下去”。

在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期间,张幼仪给徐家二老写信,告知自己已怀孕并想读书,徐申如从此按月给她300块大洋。在德国,张幼仪用这笔钱支付学费连同生活费。她雇了一名40多岁的维也纳女子当保姆,并在保姆的帮助下,申请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就在张幼仪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的同时,徐志摩于1922年8月追随不辞而别的林长民、林徽因父女返回中国。11月8日,他在《新浙江·新朋友》上刊登《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我们已经自动挣脱了黑暗的地狱,已经解散烦恼的绳结……欢欢喜喜地同时解除婚约……现在含笑来报告你们这可喜的消息……”

1925年3月19日,3岁生日刚过完不到1个月,彼得因腹膜炎死于柏林。而此时的徐志摩,却因和有夫之妇陆小曼的爱恋而闹得满城皆知,为躲避舆论,奔赴欧洲。3月18日,徐志摩在父母的催促下准备到柏林,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抱怨说:“再隔一个星期到柏林,又得对付张幼仪了,我口虽硬,心头可是不免发腻。”

徐志摩赶到柏林,在殡仪馆里紧抓着彼得的骨灰坛子掉下眼泪。3月26日,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破天荒表达了对张幼仪的敬重之情:“C(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将来准备丢几个炸弹,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你们看着吧!”

目录 篇三

写在前面的话

凡例

第一卷 散文1

一九0九年

论哥舒翰潼关之败

一九一三年

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

一九一四年

镭锭与地球之历史

一九一七年

志摩随笔

附:陈从周按语

一九一八年

致南洋中学同学书

志摩杂记(一)

附:陈从周按语

志摩杂记(二)

附:陈从周按语

一九二0年

安斯坦相对主义——物理界大革命

罗素游俄记书后

评韦尔思之游俄记

一九二一年

在赠给狄更生的《唐诗别裁集》上题写的献言与赞辞

THE STATUS OF WOMEN IN CHINA

附:《论中国妇女的。地位》译文

一九二二年

雨后虹

印度洋上的秋思

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

罗素与中国——读罗素著《中国问题》

ART AND LIFE

附一:《艺术与人生》译文

附二:成仿吾附记

一九二三年

一九二四年

第二卷 散文2

第三卷 散文3

第四卷 诗歌

第五卷 小说·戏剧·日记

第六卷 书信

第七卷 翻译作品1

第八卷 翻译作品2

附录 著译系年

再别康桥 篇四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①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徐志摩简介 篇五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诗社成员。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

再别康桥赏析 篇六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

与陆小曼 篇七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一个军官)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虽然徐父徐母对陆小曼依然心有不满,但是两人也过得浪漫、惬意。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由于徐申如的拒绝接纳,由于鸦X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浑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她每天过午才起床,在洗澡间里摸弄一个小时,然后吃饭。下午作画、写信、会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听戏。徐志摩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要从父亲处拿钱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1929年,徐志摩辞了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的教职,继续在光华大学执教,1930年秋起又在南京中央大学教书,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中英文化基金会委员。上海南京两地来回跑,1930年秋,即陆小曼29岁那年,徐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以挣家用,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当时,人均的年薪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挣到几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家庭的花销。在即将去听林徽因演讲的前一天,徐志摩说钱不够用后与陆小曼吵了一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7篇《徐志摩的性格》,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本文地址:徐志摩的性格(优秀7篇)https://www.ganyrc.com/a/99927.html
  •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下一篇作文: 2023年考研经验【精选3篇】

    上一篇作文: 论文致谢优秀范文最新4篇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徐志摩的性格(优秀7篇)》为语文通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徐志摩的性格(优秀7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